close

undefined


分享者:小漾(方塊酥)
本站樂果:   歡迎點我訂閱本站, 以取得最新資訊!

片名:《和山姆上學去》 | 臺灣區代理發行:台聖
導演:丹.哈比 (Dan Habib) | 導演、製片、監製皆為山姆親生父親一人擔任!

本影評為自撰,請勿複製或抄襲!


  本紀錄片以山姆為主角,導演為了記錄罹患腦性麻痺的兒子山姆,而拍攝此部電影。一開始,導演也與一般大眾無異,對殘疾人士的權益漠不關心、甚至無感,直到發現兒子山姆罹患此疾病,才拋開成見,一舉投入並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受教權與生存權。片中個案,主要有山姆、凱斯‧瓊斯、愛蓮娜‧瑪菲、納森尼爾、艾蜜莉‧賀芙五人。這幾位主角並非罹患同一疾病,然而他們都是身心障礙人士。影片除了探討融合教育的體制外,也還原他們在學校上課學習的實際情形,可看到他們與同學的互動、求學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等,有時主角本人或家長會說出自己對於身心障礙以及特殊教育的看法。

  1970年代開始「回歸主流」運動,直到1990年代進而推行「融合教育」後,融合教育似乎已經成為身心障礙學生或特殊需求者的主流教育模式,然而融合教育真的適合每一位孩子嗎?這對身心障礙學生、普通學生、學校教師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

  山姆是腦性麻痺患者,學習智能正常,但因腦部受損,而導致動作協調與語言困難。很多時候,身心疾病並非那麼可怕,是人們有色的眼光,加深了患者與正常人的距離。像是山姆,好學、活潑開朗,其實就和一般同齡的學童一樣,對夢想充滿憧憬,山姆的父母為他選擇了融合教育,從低年級即開始進入普通班,和其他正常孩童相處、共同學習。事實證明,這個決定對山姆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益的,他與班上同學相處融洽,同學也很了解他的喜好、個性,也沒有原先擔心的歧視或霸凌情形。這一切都歸功於家長、治療師與教師之間的配合,除了每週定期開會的IEP個別化教育計畫,討論出讓山姆、一般同學都能共同參與的課程設計外,平時上課時,治療師也要想辦法將治療融入班上氣氛,並引導山姆進入課程狀況。兩者雙管齊下,再加上科技輔具的協助,使得山姆學習得非常快樂,不必進入特殊教育班級,也能適應良好。

  凱斯‧瓊斯則是在受到不平等待遇後,起而為自身族群爭取權利的身心障礙人權份子。黑人加上腦性麻痺,使他除了行動不便外,還得受到同儕的異樣眼光,人們往往會視其殘疾與黑人身分做連結,問他:「是何時中彈受傷的?」然而這樣的問題,既不好笑、更對人不尊重,涉及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也讓他覺得不公平。他雖然是身心障礙患者,但他也有權利學習、工作、結婚,做任何一般人能做的事,但大眾常因他生理上的特徵,進而否定、貶低他,難道罹患腦性麻痺就不能享有和一般人一樣的待遇嗎?或許,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現今社會的「多數者霸權」,並學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尊重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並且享有相同的權利。

  「我善良又幽默,可是人們並不知道。」愛蓮娜‧瑪菲的這段話,讓我感觸很深。高中生的她,被醫生判定為智能障礙,IQ可能不到50。她母親同樣為她選擇了融合教育,進入普通的社區高中就讀。平時,她情緒高低起伏相當大,甚至有時候會突然暴怒發飆,上課時同樣由治療師陪伴在側,為她安撫情緒,協助學習。然而,她卻沒有山姆那麼幸運,愛蓮娜和班上同學相處困難,影片中雖看不到同學有任何行為,但同學普遍對她冷漠、疏離,平時鮮少對話、互動,課後也會和她保持距離。

  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,愛蓮娜並不快樂,時好時壞的狀況,使得她在部分課堂仍須待在特殊教育教室,與同學隔離。我不知道這樣的安排對愛蓮娜是好是壞,但正因如此,沒有完全融入班級的融合式教育,容易使得學生與患者劃清界線,認為她並不歸屬於這個班級,這也是我覺得現行融合教育仍需改善的地方。此外,當孩子漸漸邁入青少年,「害怕與別人不同」的心態會漸漸在心中萌芽,他們追隨大眾,進而遠離那些和他們不一樣的人。此時,身心障礙者首當其衝,常常成為被排擠的對象。如專家所述,融合教育制度,在低年級比較容易實行,但一旦到了青少年的年紀,該如何克服班上同學態度由熱情轉為逃避的轉變,是融合教育的一大挑戰。關於愛蓮娜的狀況,我並不認為融合教育對她是最好的。從訪談中可見,她其實是一位理性、有想法的一位女孩,但待在現在的班級,卻間接了壓抑她自己,也進而對學習、對社群失去興趣而感到失望。

  納森尼爾是天生的自閉症兒童,和山姆一樣,他就讀低年級,進入融合教育學校。不同的是,這裡的班級中,納森尼爾並不是唯一的身心障礙者,班上同時有多位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,和一般正常的學童一同上課,也正因如此,學生們平常更能接受各式身心障礙的同學,納森尼爾在社交上有了很大的進步。如媽媽瑪琳所說:「很多人害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,因為我們害怕被批評。」現在的校園,就是以後的社群,如果每間學校的環境都像這樣,同學在班上能夠接受異己,那麼以後進入社會,也能夠接受並包容各式各樣不同的人。若不採取融合教育,社群最後極有可能因分裂而導致瓦解、對立。能夠在他人面前展現真正的自己,是多好的事,融合教育不僅是針對身心障礙學生,同時對普通的學生也是一種觀念上的革新,對兩方的身心發展都具有正面優良的影響。

  儘管融合教育的好處有許多,但那都是從長遠面來看,低年級的同學接受度較高,故執行得較為順利。但對年紀稍長的身心障礙者,如剛剛的愛蓮娜,或是以下的個案艾蜜莉‧賀芙,實施融合教育,對他們來說,可能不是很樂觀。艾蜜莉曾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(現已改名為「思覺失調」症候群),她自述在她的身體裡住進七個靈魂,醫生根本不懂她的感受,因此只能靠著吃藥治療,但心理層面依然孤獨、混亂、認為沒有人能了解。吃藥的最大副作用就是發胖,此外,變得擁腫的身軀、混亂瘋癲的精神狀況,使得待在學校與同儕相處對艾蜜莉來說,變為一種折磨。權衡之下,艾蜜莉的母親最終仍選擇放棄融合教育,讓艾蜜莉回歸特殊教育學校就讀。現在的艾蜜莉,習得手語技能,打算日後參加手語老師資格考試。雖然病情暫時控制住,但思覺失調是「一定為復發,只是時間早晚」,未來艾蜜莉會如何還未可知,但能肯定的是,比起融合式教育、回歸正常,特殊教育學校才是更適合她的教育管道。

  看完這部紀錄片,導演並沒有提供融合教育究竟好不好的價值觀。從積極面來說,融合教育讓身障者的缺陷暴露在大眾眼裡,進而使他們從殘缺中逐漸找回自信,學到「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一般人能做到的事」,同時也能改正正常學生們的價值觀,拋開那些不適當的優越感,學習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且每個人都享有相同權利、擁有無限可能。就像是片中主角山姆,當他自身與周遭的人們,不再視身心障礙是一種負面的、不完整的缺陷,而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時,罹患腦性麻痺的他,反而使原本的家庭更加親密,哥哥伊薩更是為了他付出難能可貴的兄弟之愛,在學校也因他可愛的個性,結交到許多朋友,不管在哪裡,他都活得很幸福。

  然而,從消極面來看,依紀錄片中的案例,融合教育似乎只能在部分症狀較輕微的身心障礙者身上奏效,且當年齡越大,效力就越弱。精神方面有嚴重困難者、或是嚴重身心障礙的人士,要能夠與一般同學打成一片,甚至做和一般人一樣的活動,似乎仍有實行上的困難性。另外,這也與個人個性有關,假如山姆的個性不是那麼開朗樂觀,而是如同愛蓮娜那般剛烈直率,實施融合教育結果也不一定會是樂觀的。我個人認為,無論家長是否讓家中小孩進入一般學校,接受融合教育計畫,IEP個別化教育才是最重要的,特殊教育需求的孩童眾多,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大相同,如何讓小孩的獨特融入社會,是最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。21世紀,人們自稱進入到文明社會,然而這個社會真的夠文明、夠進步、夠平等嗎?身心障礙人士,在這個社會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是不是均等的、是不是被尊重的?我想,融合、尊重、接納、包容不應僅僅只是口號,每個人(包括老師)的心胸都還不夠寬闊,特殊教育還有好大的進步空間。


一名父親對兒子所作最忠實的紀錄!
除了山姆以外,影片中還有多位案例,
他們不一定都是腦性麻痺兒,
但卻都是曾經或正在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兒童,
融合教育,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?
其利弊又為何?
這是一部很能引發大家思考的紀錄片,
當我們正拚命的為自己爭取更優渥的福利,
與此同時,還有另一群少數、弱勢、因而常被忽略的家庭,
正在當新制度的白老鼠,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對他們最好的方式,
即使不是,也不知道該如何做......

看完影片的各位,如果你有任何想法,歡迎在下方留言,一同討論唷!

arrow
arrow

    方塊酥|小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